搜索

您的关键词

学院新闻
    8月6日至7日,中心举办的第二届“黄河论坛”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峰会在黄河迎宾馆举行。来自全国的小麦赤霉病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汇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表示将协同攻关,以期从根本上破解这一世界性小麦病害难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届“黄河论坛”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峰会会议现场

 
    本届黄河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和陕西省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院士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开,副校长谭金芳出席论坛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谭金芳主持。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旭院士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

 
    刘旭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小麦赤霉病药物防治困难、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而且赤霉毒素会造成人畜中毒,直接威胁人类健康。2012年赤霉病在全国大范围发生,今年在黄淮麦区南部部分地区重度发生,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耐性,减轻赤霉病的危害是摆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广开言路,探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策略和技术,通过遗传改良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赤霉病对我国小麦的为害,确保我国口粮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绝对安全。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致辞

 
    张改平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科学研究等基本情况。他指出,基于小麦赤霉病抗性为数量遗传的特点,其遗传改良也相对困难,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有助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希望与会的知名小麦育种专家、植保专家、食品安全专家、栽培专家和分子育种专家能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集思广益,实现我国小麦赤霉病育种的新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首席科学家程顺和讲话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在会上讲话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吴晓玲在会上讲话

农业厅副厅长刘开在开幕式上讲话

副校长谭金芳主持开幕式并在闭幕式上做总结讲话

 
   程顺和、刘艳、吴晓玲、刘开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论坛举办的形式和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并希望与会人员积极建言,提出真知灼见;互通有无,实施协作攻关;结合实际需求,解决生产急需难题,共同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进步。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以及华南麦区发病尤为严重。赤霉病在我国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重病田可导致绝收。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干瘪,千粒重降低,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出粉率降低,湿面筋含量减少。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我省大面积发生,今年在部分地区重度发生,已成为黄淮麦区小麦的主要病害。除此之外,赤霉病菌在病麦粒中产生的毒素也会造成人畜中毒,直接威胁人类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三级致癌物。30多年来,对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并无突破性进展,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基因编辑技术可能会有助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这也是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所在。

 

国内外专家为大家作精彩报告

参会学者认真聆听、热烈讨论

 
   在2天时间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首席科学家程顺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爱民,我校教授、中原学者、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江苏省农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蔡士宾,河南省农科学院研究员、中原学者许为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许金荣,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教授柏贵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怀谷等国内外知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分子育种、食品检测、小麦栽培等方面的专家作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就中国小麦生产面临挑战,小麦赤霉病及其对粮食生产和人类社会的危害,全国性抗赤霉病的攻关取得的成果,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抗赤育种中的应用,抗赤种质的搜集、创制、研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的抗赤性及其应用前景,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设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提出了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的策略和技术建议。会场上,思想交流、学术争鸣、学科交叉、路线交融……浓浓的科学氛围吸引了现场每一位参与人员。大家表示,这种开放的会议环境、短报告长讨论的交流方式、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碰撞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必将推动小麦赤霉病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快速进步。
  论坛闭幕式上,与会人员就协作攻关的模式和思路、农业科学家的精神传承、下步工作的重点等进行了讨论。
  谭金芳作总结讲话。他对程顺和院士及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论坛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次论坛主题突出,瞄准了国家和生产急需;研讨交流深入,凝聚了智慧与力量;开放性强,报告准备充分,形成了共识,提高了认识,达到了目标。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论坛的组织水平、国际化程度,推动论坛质量不断取得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