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黄河论坛
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讲话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致词
副校长康相涛主持开幕式
与会人员认真聆听报告
本网讯(记者 郭治鹏 通讯员 王永华)8月9至10日,由我院牵头举办的第五届黄河论坛在郑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我院和国家小麦 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作物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信息技术与产业化生产等的150余名专家围绕“绿色高效栽培 增强生产能力”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张洪程、赵春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华,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文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明、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振林、我校副校长康相涛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康相涛主持。
张改平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向大家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思路等基本情况。他指出,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对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驱动作用更加直接,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绿色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优质营养日益成为重要方向和社会关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将给农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农业功能的拓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化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着力攻克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在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生产总值耗能仍居高位的大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重要指示,推动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集思广益,为实现我国粮食作物持续丰产高效与绿色生产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贡献。
刁玉华指出,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调出省,全省农业专家历来重视粮食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研究,尤其是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以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和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引领和支撑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取得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届论坛旨在进一步挖掘作物生产潜力,更好地促进我国作物栽培生理生态理论与技术研究创新,更大程度地实现主要粮食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希望与会专家问诊把脉、畅所欲言,把办好黄河论坛与充分汇聚各方智慧结合起来,与促进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河南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黄河论坛的平台做得更好,把河南农业的品牌擦得更亮,把河南高等教育的声音传得更广,用源源不断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产品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效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两天时间里,全体与会人员通过研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作物抗逆减灾与生态安全、作物高产生长发育机理与分子生物学、作物高效生产与智慧农业、作物生产潜力与挖掘技术途径、作物提质增效与“两减”技术等内容,开阔了思路,提升了水平,为实现我国粮食作物持续丰产高效与绿色生产发展提供了决策与技术支撑。
论坛举行期间,张洪程、赵春江、肖世和、李新海、郭文善等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和互动讨论、自由讨论,纵论新时代中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不同主产区粮食作物丰产高效与绿色生产技术和信息化、精准化、规模化生产情况,广泛凝聚智慧,提出了绿色高效栽培,增强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据悉,2015年以来我校已连续举办五届黄河论坛,前四届分别围绕“破解育种瓶颈 谋划发展策略”“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遗传改良”“国际协作 现代农业”“多策并举 低成本绿色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等进行了研讨,有力提升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打造了粮食安全理论研究、科技创新的知名品牌。
会议开始前,校党委书记魏蒙关会见了参加论坛的部分专家。